突破认识教育公平的狭隘视野
发布日期:2006-04-19 08:00:27  点击次数:1091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李立国

中国教育报


  

○作为社会公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公平的实现,必然受制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不要认为让孩子上北大、清华才是最好的

。应该认识到,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这才是教育公平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教育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历史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形势,提出了

  “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方针,这对于我们提升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与实践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过去,人们对于公平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收入分配这一领域,这种狭隘认识使我们只注重经济领域的公平,而忽视了包括教育在内

的社会公平问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世人关注,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

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

要求上一代人的发展不能给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障碍,那么教育就是要进一步做到上一代人的不发展不给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障碍。离开了教

育公平,就会妨碍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现,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也难以

得到充分实现。

  作为社会公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公平的实现,并不能仅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而必须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共

同努力。因为教育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

系统,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必然受制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的,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

会深刻变革中矛盾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今后还会出现

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亦是如此。

  教育公平的实质要求我们突破从教育本身谈教育公平问题的狭隘视野。这包

括: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公平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多层

次和多形式的经济社会关系必然反映到教育中,因此教育公平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离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

平的实现程度去奢谈教育公平问题,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例如,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数据及研究结论看,一个家庭中

父母的收入水平、从事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于后代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现在以问题眼光看待教

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但以问题眼光看待教育改革与发展,并不是要否定教育发展的成绩和教育公平的进步

。其次,全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为教育公平的推进创造良好环境。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是让每一个孩子上同样的学

校,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公平并没有否认教育差异的存在,而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使他们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成为健康成长并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认为让孩子上北大、清华才是最好的,应该认识到,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这才

是教育公平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意义。再次,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实现预

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并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政府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有利

于教育公平的政策。例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方面要求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适当数量的高知识人才。

这要求教育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样要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二者都是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关注教育公平,绝不是用“公平”、“平等”、“正义”这种抽象的口号来认识和指导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相反是为了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更科学、全面、准确地认识当前我国教育的公平问题,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与教育发展的统一,促进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