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谢梦 王迪 孙丽芳
昨日,
简阳一家长张先生打进本报教育热线称,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捡到110元,却和小伙
伴私自分了。张先生希望记者能说服儿子把这110元交到学校,并呼吁学校、家庭
及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拾金不昧精神的教育。
爸爸:咋就不像我小时候
张先生说,6日晚,简阳某中学读初三的儿子东东(化名)放学回家
,非常兴奋地对他说:“我今天运气真好,在学校里捡了110元,然后我们4个同
学就平分了。”他拿出自己分得的27.5元得意地在父亲面前晃来晃去。张先生立
马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并要求儿子第二天上学时把这110元交到学校。儿子
却马上翻脸,认为爸爸的这一做法非常“傻”:“难怪你没听说过,‘拾金不昧
,捡到不退’?谁交谁就是瓜娃子!”张先生很生气,轻轻地扇了儿子一耳光,
父子矛盾由此展开。
张先生说,小时候和小朋友爱唱《一分钱》: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并认为捡到别人东
西不还是可耻的,没想到孩子却变成了这样!
孩子:别对我“念经
”
按照张先生提供的电话,记者希望能直接与东东对话,却遭到了
拒绝。张先生说,孩子怕学校知道了影响不好,不想和记者联系。看来,孩子也
知道自己行为不对,那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记者随即就此事采访
了几位学生,初二学生陈筱飞一听就乐了:“肯定是想都不想马上揣进自己荷包
。如果你交了,肯定会被同学说闲话。要么被认为是在挣表现,要么就被同学骂
作瓜。”高一的徐凌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同学捡了东西很少上交,能用的就
收到自己用,没用的就甩了,根本不会自找麻烦地还给失主。尽管学校也经常进
行拾金不昧的教育,但老师们都像在念经,同学们根本听不进去。
不过,也有部分认为该还。高二学生黄雅的话让人感慨,她说:“我在小的时候
捡到过钱,那个时候还不懂事当然就没还。现在,以我个人的素质修养,我当然
会还,哪怕找不到失主也不会乱用。我的一个叔叔捡到了一块名牌的超薄表,我
都劝他不要戴,可是他却送给了我的爸爸。每次看到我爸爸手上的那块表我心里
都不是滋味。”
专家:从细处培养荣誉感
对这种现
象,有专家很担忧:“这其实是道德教育动手过晚带来的弊端,从小就该抓这方
面的教育,才能形成拾金不昧的良好风尚。现在孩子大了,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
明显降低,现在对他们说这些反而会被他们认为是在‘假正经’。”
有专家表示,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知识为主导的教育也是罪魁祸首,忽
视了品德教育,拾金不昧反被同学嘲笑,正是道德风气堕落的标志,说明教育缺
乏正义的环境。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占了上风,正是道德危机的一种表现。
成都石室中学德育处主任李正清很有心得:老师必须不厌其烦地多
从学生心理出发,去扭转学生的不良观念。她告诉记者,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在
教育中必然会面临矛盾,而碰到矛盾的时候,同学第一个反映就是凭什么你们那
么牛,老师、大人总是有理,我们总是弱者?这提醒老师在教育时,需要以人为
本,不要以一个模子要求,抓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同时多采用诱导的办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