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为何打不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令人忧
发布日期:2004-12-15 08:13:15  点击次数:2128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新华网 2004-12-13 聂建江、梁强

  

在专业体育领域,一项记录保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是正常不过的事。然而,

作为群体性体育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如果大多数记录长期不能被打破,就不得不

令人忧心了。近些年,孩子身体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而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却

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学生运动会记录一创10年无人破



  在全国、省、市各级运动会上,兰州市17岁以下中小学生田径项目中,男

女组共6组114个项目的运动会记录中,有78项记录保持在10年以上无人

打破,其中33个项目保持在15年以上,有6项记录竟然保持了30年。这是

记者根据兰州市体育局提供的《2003年兰州市体育运动会项目最高记录》做

的一个简单统计。

  同时,一些中小学校运会的记录也是一创10年

无人破。一些中小学老师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相当普遍。兰州兰飞中

学校长田兴滨说,该校至今仍有校运会记录保持了10年以上。

  一

些老师调侃说,现在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成了“孤独求败”,而且每届运动会的最

好成绩与记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现在学生的体质状况,这些记录似乎越

来越没有打破的可能。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成了社会发展的潜危机



  兰州大学体育部副主任田立佑教授分析说,中小学生运动会记录都

是普通学生创下的,其水平并没有高到无法企及,这些记录长期打不破的背后,

实际上是学生体质在不断下降的现实。

  “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条件好

,营养能够跟上,孩子个子普遍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但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

。”兰州十一中体育老师张明祥无奈地说:“有些学生绕着150米的操场跑3

圈就筋疲力尽,一些学生的臂力太差连单双杠都上不去。”

  兰州市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体质检测的结果表明,近四五年来,学生除速度素质下降幅

度较小以外,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心肺功能等素质均有明显下降。记者从兰

州市教育局了解到,兰州市城区一些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已经达到了80%以

上。

  一位中学体育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体质差,体育课缺席的人格

外多,有时候一个班50多个学生,竟然有十几人缺课。而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也

如履薄冰,害怕运动给学生带来伤害,部分中小学体育课上原有的铅球、单双杠

等项目已经取消。

  兰州大学体育部毕研洁教授说,由于中小学阶段

体育锻炼不足,大学生目前的体质状况也十分差,在新生军训和体育课上,在运

动量并不大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学生晕倒。

  毕研洁教授对此忧心

忡忡,他说,如果中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下降,不仅使孩子在成长中遭到生理

、心理疾病的严重威胁,而且会使未来社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这是社

会发展的一个潜危机。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成了短腿

  

“学生体质下降是缺乏锻炼造成的。”一些专家直言,无论是社会群体性的体育

锻炼还是学校体育课,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条短腿,这是造成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

根本原因。

  有人形容说,现在社会群体性的体育锻炼是“老年人在

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有关人士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是独

生子女,比较懒散,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他们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够在学习之余

玩一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件乐于接受的事情。专家认为,当前学生体育

锻炼不足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应试

教育的评价体制下,从家庭到学校,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足。教育部门给

学生减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学校的负担确实减下来了,但回到家

里,负担依然很重。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王乐生说:“周末本来是孩子放松

的好机会,一些家长还要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学琴,学绘画,仅有的一点可以

参加锻炼的时间也被挤占了。”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教育主管部门

对学校体育锻炼做了一些要求,比如要保证学生两操和课外活动等,但这些要求

和学校升学率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没有直接挂钩,中考、高考中,体育成绩也没有

决定性意义,学校在执行上没有原动力,只是敷衍了事。

  随着当前

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对体育锻炼也出现了个性化的需求。当前,学生更喜欢滑板

、街舞等时尚项目,一些中小学体育老师表示,再用跳高、跳远、跑步、做广播

体操等几种单调的运动形式来设计体育课,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却难以适应这种需求。记者在兰州十一中看到,下午课

外活动时间,五六百名学生挤在学校的小操场上。篮球场上,一些学生在活动,

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等场地。记者了解到,该校只有一个周长150米的圈道,

操场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而全校有2300多名学生。

  十一

中的情况在兰州市区还算比较好的,记者了解到,兰州市中小学校操场面积普遍

比较小,一些学校连春秋两季运动会都保证不了,只能到大学、公共体育场借场

地开运动会。近年来,随着学校扩建、修建教师住宅等,一些学校现有的运动场

地还在不断缩小。张明祥说,这样的硬件条件使足球之类的项目无法开展,更不

用说扩充其他项目了。

  记者了解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新要求和硬

件条件的陈旧形成了矛盾,使当前的体育教学成了“老师烦、学生怨”的状况。



  提高孩子体质要多管齐下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是综合

因素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多管齐下。”毕研洁教授认为,从制度上重视

学校体育教育,以及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引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思路

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路。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首先体育教学

应当与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挂钩,学生的体育成绩也应当在中、高考

中体现出来,这样从家庭到学校都会发挥主动性,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在城市建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运动场

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学校体育教育硬件条件差的现状。

  除

此之外,还应该引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新思路。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甘

肃省学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层城认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成人化、

竞技化的色彩应该淡化,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项目,让孩子

的体育锻炼有更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引进“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开“体育

处方”等灵活方式,让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和当前的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全面

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