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青年报
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当我们深陷“考试成绩”和“全面发展”二者无休无止的悖论中时,不妨站起身看看来路和归途,那么,你会发现问题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难以解决。
当学习的内容属性被一再缩小,成为成绩的代名词时;当学习的价值属性被一再放大,变成学生个人价值的量化指标时,学习对部分孩子来说则成了痛苦,甚至是折磨。心航路网站做的一项名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查显示,45%的学生“痛恨”学习,这些学生既包括学业有困难的,也包括成绩优秀的。
学习是一个人获得经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过程,本应是快乐而充盈的,可为什么带给学生的却是如此的感受呢?在“聆听学习”网友沙龙中,中学生、家长、老师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分别畅谈了他们对学习的体会。
分数肩负着家庭和谐的重任
我是一名高一女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没敢参加。我宁可不知道结果也不想知道不好的结果。我是老师眼里“脑子慢但知道努力”的学生,但没有想到高中的课程这么难,我真的无能为力了。
无论是平时还是考试,一旦遇到难题我就会急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点儿特像我爸爸。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总是喝得醉醺醺的,回家看什么都不顺眼,乱发脾气,有时候还打妈妈。初一时,听说如果能凭高分考入重点,就能给家里省几万块钱,我和爸爸约定:如果他戒酒,我就努力学习,争取考取重点高中。他挺守约的,几乎三年没有喝酒,我也拼命地念书,那三年我们过得很消停。
升入高中后,我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大滑坡,于是开始担心爸爸又喝酒。但我越是担心就越是学不好、学不下去,只要遇到不会的题马上就紧张起来……
爸爸最近生意不好,又开始喝酒了,还乱发脾气……每当妈妈哭的时候,我就特别自责,都是我成绩不好爸爸才又喝酒的……我现在上课都无法集中精力了,总是想着家里会发生什么事,是我使家庭又回到原来的混乱状态,我太无能了。
学习不好就没有自尊吗
我是初二男生,如果在地球爆炸前一刻只允许我说一句话,我要说:“我讨厌学习,学习不好使我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从小我就喜欢文学,对数学没有一点儿兴趣,根本就听不懂,所以每次仅得几分。因为数学不好,我的总分在班里一直是倒数,我自卑极了。有一次我们班一名学习好的女生给她的崇拜者们大讲侦探小说之父以及他的代表作,我在一旁听着,简直无法容忍她的无知和卖弄,于是鼓足勇气站起来指出她的错误,看着她窘迫的样子我很是骄傲。可还不等她说什么,周围的人就纷纷出来与我对抗,其中有一个同学说:“我说您老人家还是多做几道数学题吧,免得一考试就给我们班拉分。您就让我们听一听谬论吧!”我当时不知是怎样忍住眼泪,从他们身旁走过去的。
我的父母对我的学习很看重,妈妈常在一旁唉声叹气,说她真是前世造孽生了我这样一个儿子。但我自认为除了理科之外,我很多方面都挺好的,尤其是人品。可现在这年头谁还看人品呢?就说上星期六,我看到父亲工作到很晚,周日早上就早早起床,给父母摊煎饼果子,给父亲的那套放了五个鸡蛋,给母亲的放了三个。看到他们起床了,我静静躲在一旁等着他们表扬我懂得孝顺。可哪里知道他们竟然冲我大吼,说我做事情不考虑效果,谁能够吃得了这样的煎饼果子,就像我的学习一样……没有想到我的好心竟然落得这样的结局。
扭曲的评估标准会挫伤孩子的自信
我是单位的领导,事业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但孩子的成绩却成了我走不出的阴影。凭良心说,他的确不是坏孩子,非常懂事,就是不喜欢学习,老师经常请我到学校,怪声怪调地说:“我们知道您是成功人士,日理万机的,但孩子毕竟是您自己的,总要抽些时间抓抓孩子的学习吧,他总是给班级拉分。”我觉得亏欠老师的太多,经常利用各种借口给老师送点儿礼物,希望他们能对孩子的态度好些,但刚过没几天,孩子回家又沉闷了……
单位的人都知道我孩子的成绩不好,我总担心下属会在背后笑话我,说连自家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有什么资格在人前指手画脚……
我现在也痛恨学习了,它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也给我制造了阴影。我本人是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深切地知道进入社会,学习成绩将完全失去主宰地位。但我现在担心这样扭曲的评估标准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如果进入社会没有了自信,就真麻烦了,我为孩子的未来捏一把汗。我承认老师是为孩子着想,但也不可否认他们因为社会认知的局限,眼界太短浅了。
双重压力让我濒临崩溃
我偶然照镜子发现自己已经不会笑了。学习剥夺了我的一切,我痛恨学习。
从小我就很内向,不愿与人有太多的交往,我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所以成绩一直很好,我在学习上体会着自己的价值。在同学、老师、家长的眼中,我一向是典型的好学生。可上了初中之后,我开始认真地分析自己:由于我在学习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课外知识面很窄,与同学交流就显得越来越少,常被人称作“不合群”。渐渐地,我的性格也朝着内向、孤僻的方面发展。
现在我好想把眼前的书本丢掉,把成绩抛在脑后,可又面临着中考,不得不去学习,我好矛盾。也许在老师眼里,我是优秀的。可我自己知道,我好差,我明白不会与人交往对以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我好怕。在这样的压力下,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我想我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我现在面临着交际与学习的双重压力,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厄运从升入高中开始
我小学当大队长,初中在一所很好的学校名列前茅,中考考入市重点高中。而我的厄运由此开始。
为了学习,我将一切爱好都放下了,班里的同学都太优秀了,我像一个傻子,什么也搭不上话。高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考了班上的第38名,我突然觉得自己怎么变笨了。
妈妈嘱咐我要多与别的同学交流,看看人家是怎么学的。我的同桌学习成绩挺好的,但平时她不怎么愿意帮我。那天体育课我肚子疼回教室了,就拿同桌的英语书看看标注,后来顺手将书放进了书箱里。同桌发现后大叫自己的书被贼偷了。我本想还给她,但那不是承认自己是贼吗?后来全班搜……
我被老师叫到讲台前站着,让我谈自己偷拿人家东西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老师说我道德败坏,自己不好好学,还想拖别人的后腿……
太丢人了,如果不是妈妈安慰我,我早就死去了。我的学习成绩全面崩溃,每天念书念到凌晨两三点,成绩还是没有任何起色。那天班主任找我谈话了,说同学谁也不想跟我坐同桌,所以她要我一个人坐……
体制造成的联动性压力谁能逃脱
我是毕业班的老师,经常有濒临崩溃的感觉。学校对老师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学习成绩,无论你付出多少,只要你班上的成绩不好,就一票否决了。我现在连做梦都是学习成绩。其实我也知道孩子们挺不容易的,但我们更不容易,同事之间的明争暗斗、领导的含沙射影、家长的话里有话……
其实有时老师和家长一样,特别不希望别人批评自己的学生,如果我可以代替他们就好了,真是恨铁不成钢呀。为了成绩,我们真的是能想出的办法都使上了。即使成绩提高了,我们为学生高兴,而他们却对老师充满了仇恨。这种体制造成的联动性的压力,谁能逃脱呢?
学校教育给予我们的太少了
我现在已经工作三年了,这三年我不断地反思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我是学习型的学生,更准确地说是考试型的学生。成绩始终在同龄人中很优秀,所以一直在重点学校上学。
2001年,我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所有员工都是从售楼员做起。尽管我在同事中学历最高,销售业绩却最差,将书本中的知识用在现实的工作中是那样的不灵验。那段时间我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茫然,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成绩对于职业生涯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非常庆幸后来有机会来到现在的公司做企业策划,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现在觉得可能在学校中学习的具体知识的确是没有什么意义,但方法论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好的方法才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点评:跳出分数单一纬度 触摸学习真实质感
什么是学习
一个很真诚的“聆听学习”讨论,使我们对学习的考察终于走出了“考试成绩”这个单一的纬度,触摸到学习的真实质感。
什么是学习呢?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学习来获得经验。学习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学习做人、学习做事两大范畴,目前对于学生做人的考核已经淡化、弱化、无标准化,而做事能力也只强调课业成绩。
中国有句俗语“一白遮十丑”,现在用在学生身上则是“有分遮十丑”。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品德方面有问题往往被成年人所忽视。同理,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的优点也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抹杀。学习内容属性的狭义性使考核标准出现了构建上的严重缺失,也成为我们教育的隐患。
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索性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机灵的会说“妈妈让我上学。”“到了年龄都得上学。”“上学和小朋友在一起。”但随着年龄增长,功利化的倾向就越来越明显了,“为了考学。”“为了有好工作。”“为了多赚钱。”
其实课业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个人的成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是相生相长的,在完成课业学习,提高考试成绩的过程中实现着个人的成长。举个简单的例子,难道虚拟的情景性“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训练真的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其实完成课业学习本身就是锻炼自我意志力的最好过程,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实施自我激励,学习与人合作,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成长中必备的素质具体化、可操作化。
进行有效学习的建议
1、激发学习的兴趣,热爱学习。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又可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好的效果。如果热爱学习,就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克服暂时的困难。我曾接触一些学生“痛恨”课业学习,咬着牙学,尽管他们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好成绩,但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往往在冲刺阶段因为情绪不稳而出现巨大的滑坡。
2、将学习作为成长的手段,充分享受过程。毫无疑问,什么事情都是以终极结果为目标的,但如果将目标始终锁定结果,就会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苦涩,甚至会动摇实现目标的决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学生意识到将自己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品质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的过程。
3、拓宽视野,还原学习本身的多元成分。时代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来源不仅在于知识深度的加强,更在于广度的延伸,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在发现中学习。一个人如果视野开阔了,对课堂的学习也将有新的认识和领悟,从而促进课堂学习的吸收。
4、常识比知识重要,文化比常识重要。知识的来源是书本,这是将他人的想法观念植入自己的脑海;常识的汲取是经验,通过自己的体验,将理论转为经验;而文化的获得是需要对本民族历史上积淀的文化进行深入地学习,通过个人的感悟和思考,将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太多的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才”,当我们无视自己祖先的智慧结晶,一心追随西化时,中华文化则被西方顶礼膜拜,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着令我们炫目的物质财富。
5、强化学习的内驱力,构建完善的学习方法体系。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就会推动学习不断进展,当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内部驱动的刺激,使学习活动处于一种引发状态,活动的结果促使需要得到满足。就像上文中那位工作后努力学习的大学生,就是基于强烈的内驱力。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大学毕业后5年有用的不到20%,以后更绝少用得到,人肯定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而这个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习”。把握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并且能够学得好学得快,知识时代真正体现了学无止境的内涵,所以要在学生时代培养自己过硬的学习能力。
作者:张丽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