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 2004-11-30 曲怀志
近日,宣武区宣布“小升初”将取消“电脑派位”政策,取而代之的学生将以八种方式进行升学。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新方案到底能否真正地解决学生升学中存在的不平等危机?记者在宣武区进行了走访。
对于新政策,各类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可谓有喜有忧。
喜的大多是重点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虽然宣武区的校长老师多不愿对这项新政策置评,但是同在一市的其他区的校长老师们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北京市某中学的张校长认为,现在,由于国情所限,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极不平衡,那些以天价收费的学校,以高薪聘名师,教学设备一流,升学率自然遥遥领先。因此,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学校越是财源滚滚,周而复始,重点校进入“富循环”。
某重点中学的刘老师表示他对新政策不是很了解,但他认为,通过多种方式对生源进行平均分配,有利于在不同学校形成竞争的共同起跑线。同时,也为非重点中学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资源,也使非重点中学的教师的教学看到了一些希望。
但来自宣武普通中学的杜老师却仍然显得忧心忡忡。她表示,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重点中学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绝对的第一选择,有的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名校。到头来,往往是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来到普通学校。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而且会参差不齐。另外,学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在减少,很多优秀教师和一些青年教师都最终选择了离开。
“面对着生源的整体素质不高以及人才的流失,学校正在走下坡路,真的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杜老师焦虑地说。
家长、学生:新政策遭受质疑
对于新政策的出炉,最关心的要数宣武的学生和家长了。在访问家长时记者了解到,有部分家长虽然对取消“电脑派位”表示赞成,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新政策的疑虑。
一些家长表示出了对新政策的期待。周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9月刚进了66中,入学前进行了面试,家长和学生都感觉很轻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宣武区对外发布的新闻稿中,优质教育资源已能基本满足逐年减少的学生的需求,正是这项改革的主要原因。
但是仍有家长表示了担心。张思的孩子今年上初二,当时孩子的升学问题也是愁坏了他。对于新政策,他也表现得很消极。他认为,以前的“电脑派位“也说是公平的方法,但也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公平。
“到头来还不是要改革,只要有贫富差距,孩子升学就可能存在着不公平。”他说。
而学生家长吴先生也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政策,而是在于人。“只要家长有权、有钱就能高价买优质学校的学位,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就只能进普通的初中,这是不争的事实。”他说。
张女士忧虑的则是另一方面。她认为,一些重点学校对有特长的孩子入学采取了一定优惠政策,因此家长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兴趣。但这样做无疑是要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其实这又是变相地给孩子们增加了压力。
在了解了一些家长的看法后,记者又“逮”到了几名学生进行“盘问”。
王琪、张磬、董倩是同班同学,都是今9月年刚刚升入中学的,她们3人均表示了对新政策的疑虑。张磬告诉记者说:“对于想要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来说,‘电脑派位’根本起不到作用,我感觉就算新政策出台,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记者追问她为什么时,张磬表示,之前所谓给学生带来平等机会的“电脑派位”是差学生们的“专利”,只有学习跟不上或学习成绩一般而家境贫穷的学生们才会选择“电脑派位”的方式升学。
她说:“每个同学都想要上重点学校,但学生必须要参加重点学校内部开设的辅导班,而且辅导班的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被录取。” 为了能考上八中,王琪从二年级开始就参加奥数班了,可是到头来还是没考上。在她看来,新政策根本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她无奈地说:“能否进入重点中学根本不是新政策能解决的,只有辅导班的成绩才能决定一切!”
董倩告诉记者,每所重点中学开设的辅导班都不同,有的学校是奥数,有的学校是计算机。她表示,对于她来说,虽然选择性更大了,但是学好其中一门并不容易的!
最后,她还引用了她老师的一句话:“辅导班就像一个又大又宣的面包,看着好吃,但咬下去却没有滋味。”
改革路在前方
据宣武区考试中心的有关人士介绍,“小升初”取消电脑派位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学校双向选择、特长生专门测试、特殊学校自主招生、九年一贯制学校直升入学、流动儿童登记入学、“共建单位”子女可进入共建学校、外区学生人工调剂分配入学和中小学对口分配入学8种途径入学。
另外,他还表示,宣武区考虑取消“电脑派位”是由于近年来宣武区生源缩减,与目前宣武区优质初中的需求人数基本持平,此外,宣武区的优势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也是考虑取消的一个原因。
而北京市朝阳区外语小学副校长张庆元认为,招生形式的改革绝对是大势所趋。他表示,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提供给公民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致使我们暂时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但是逐步改革正积极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他对记者说:“我们不是为了寻求方法而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探索新方法。”
链 接 情伤择校链
一 因谈话过多,阮校长(化名)突然支撑不住,拉到北大医院一住就是3天。作为北京某重点小学的校长、党总支书记,刚刚40出头的阮校长,低压却达到130。正逢期末多事之秋,但因择校而起的“战火”却也“恰逢其时”、完全不顾惜她的意愿,轰轰烈烈地燃将起来…… 据了解,北京市各区县都有重点中小学一至两所,这些学校都要在这个湿热的季节遭遇“择校”的猛烈轰击,无一幸免。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校长们实在承受不了,在记者采访前不久,各重点校的校长们聚到教育部开了一个会。阮校长也在那个会上发了言,电话不敢接,家不敢回的工作、生活状态引得台下一片唏嘘。
50分钟后,听筒另一端再次响起阮校长猛烈的咳嗽声。她告诉记者,他们更愿意把择校名额交给自己的共建单位。
当初择校的艰难,刘先生说“不提也罢,反正是一言难尽。”刘家住在位于北京城西北角的海淀区,那所学校却在城东,小学入学是按照就近原则,仅为了让女儿能有个城东的户籍,刘先生就花费了5万元。据说去年这所学校招生时,择校费已高达10万元,这还是对有“门路”的人而言,没“门路”的人拿着钱还没处交呢。(摘编自2003年8月11日《中国教师报》)
二
这几年北京的小学生生源在连年持续下降,但名校依然是北京教育的稀缺资源。杨老师说,今年在该校报名的学生,有的户口所在地竟是部队大院保安集体宿舍,有的居然在筒子楼的水房、厕所上了户口。有一家两居室里竟然上了十几个学生的户口,这些家长还口口声声表示,的确都住在一起。有些学生与户主素不相识,仔细一打听才知道,这是3000多块钱买来的临时“舅舅与外甥”。(摘编自
2003年7月15日《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