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分立”的教育困惑
发布日期:2005-07-16 14:03:20  点击次数:1171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近日,上海首个中小学生诵经班在上海图书馆开出,且

场面火爆。仅收取7元钱书费的中小学生诵经班全称是“中华传统经文”少儿诵读班,它面向7至15岁的沪上中小学生,共12课时。主要让学生

们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儒家的启蒙经典。
生在当代社会,谁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之所以愿在


教育上不计成本地投入,是期望通过它来达到人生潜力的挖掘、人力资本的升值,并进而通过这份资本和潜力来谋求更美好的社会价值与

地位。相对常态的校园教育也好,自我支配的校外补充式教育也罢,出发点莫不如此。那么,少儿诵经班的火爆能说明什么呢?或者说,掌握

校外教育支配权的家长们为何不约而同选择让孩子们诵读看似目的性并不那么明确的儒家经典呢?

笔者认为,无外乎以下几个原

因。其一,对古代经典思想教化意义的看重。在社会道德危机感普遍呈上升趋势的今天,很多人将“拯救”药方寄托在重视德行教育的古代文

化典籍和说教读本上,认为其是对重教轻立的现行知识教育体系的思想补充。实际上,这与某些知识界人士开出的国学、儒学“救世”药方遥

相呼应,互为表里。其二,对知识时代人性价值的呼唤。在学习和教育目的日益功利、气氛日益激烈、紧张的今天,教育更多将人压制成了学

习机器、知识储蓄罐,而非德识并备的兼济之材,对此有着深切痛感的家长们,只有采取这种“自补”、“自救”的方式来予以矫正。其三,

低廉价格的准入门槛所致。对于都市人而言,仅收取7元钱书本费的课外教育形式无疑是很有诱惑力的。

在这种种合力的作用下

,它的火爆也就不足为奇了。可问题是,这种在形式上完全复古的诵经学习到底能对孩子们产生多大的教化和启发呢?在学习功利观和教育目

的论夹缝中,以自诵自悟、“修身养性”为教育要义的儒家经典处境之尴尬是可想而知的。这多少有点像一个“朝野分立”的教育悖论:家长

们对体制之内的教育内容、形式、方式并不完全满意却又无可奈何,而“主流”教育观又并不太认同这些自认为找到漏洞和缺陷所在的非功利

性教育补充形式。当家长们按照自己的思维理念代替孩子们投票时,实际上意味着这道裂痕的扩大。让人担忧之处却在于,双方在形式上的对

立态度,使这种民间补充教育形式失去了在技术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机会。可以想象,这些被迫在校内校外“脚踩两只船”的孩子们,将迎

来怎样一个新鲜又困惑的夏天。(陈阳)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