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技术专
业研究生的一封信
k12 2005-06-09 王珏
背景资料,2005年3月k12教育网执行总裁王珏携几位同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编辑一行来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研究生的课堂,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给在场的同学极大震撼。事后,研究
生张莉同学给王珏先生电子邮件,请教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指导。现摘录大致回信如下:
**同学:你好!
很高兴今天
能够有时间和你展开一些探讨,希望我的回信对你能有所帮助。
在你的信中涉及到了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1、我们一行人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自己个人缺乏自信;
3、对教育技术专业感觉到迷惑;
4、多学技术还是多学理论,或是
别的什么,到底学什么是对工作有用的;
5、人的仪表仪态或者第一印象对于找工作好象很重要,真的吗?
首先要说明的
是:你的大多数困惑是很多在校学生都有的,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不幸的是,解决这些困惑并没有一个有“标准答案”。别人的建
议也只能停留在“建议”的层面上,对个人的目标实现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仅就你个人未来的工作方向而言,你可
能可以问问黎加厚老师,请他告诉你之前的师兄师姐们的主要就业方向,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现在需要重点攻什么方向,这样可以比较有针对性
一些。
即便如此,你的困惑也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哲学性问题
。在当今的中国,绝大多数人上学(如研究生),是有什么实质性目标的吗?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所谓的目标只不过是:上大学(或研究生
)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或者是获得更好的待遇。如此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好了,现在你已经实现了你的目标了(上研究生)。
从根本上来说,正是这样一种极为“功利性”的目的,导致了大多数完全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感。也就是说:上学的目标就
是上学。我非常理解,许多人是因为工作不好找,所以才进一步考研究生的,但这恰好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为什么要干、社会有没有这种需要?!因此,无论你学的是什么,由于你的目标是想逃避社会压力,你
对社会需要什么几乎没有多少感知,因此你很难有明确的方向感。没有方向就意味着“困惑”——正是你所提到的。
在前面的话
中,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一种表述方法:“社会需要”,或者说“他人需要”。这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所在,当然也是我们“找工作”背后的道
理。可是,为什么别人会需要我们呢?谁会需要我们呢?会需要我们做什么呢?这些答案应该由谁来给呢?我认为,最终只有自己才能给出答
案。找到了答案,就找到了方向。
要想找到方向,就一定要多加强对社会的感知——象你们去进行师资培训的实践就是非常非常
重要的!我觉得,黎老师和许多其它教授不一样的地方也在这里。所以,我一直在宣扬我的观念: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第一位的,用自
己尚微薄的力量去感知社会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学习”。有人说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知”、“悟”、“行”,而且“行”是最高层次、也是
最丰富多彩的学习——当然也是最难的。
总的来讲,“知”是为了“悟”,“悟”是为了“行”。“悟”强调的是独立思考,“
行”强调的是按照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实践,并进一步检验、修正“悟”。“悟”和“行”最终会锻造出你的“人格”。因此,只有你自己开始
进行“悟”和“行”,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形成你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西方教育宁愿忽视知识教育,而
强调“与众不同”、“独特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想,通过这一线索,你在信中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其实都可以归结到这样一
个根源。
1、因为我们一行人在工作与生活实践中一刻不停地“悟”与“行”,因此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也形成了一
定的“人格”。你感受到的是“人格”外显的魅力。(此处仅就事论事,绝非自夸之意。讲到“人格魅力”,我们都还差得很远)
2、你感觉自己没有自信,是因为你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这又是因为你还没有开始“悟”和“行”的实践,仅停留在“知”的阶
段。这种状况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很难说令人满意。如果说“行”的机会不多的话,至少从学习中、尤其是从读书中去“悟”是你们完全有
能力做到的。我想,一个人的“悟性”对于招聘单位来说,也是非常看重的。
3、你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困惑,同样和“悟”(当然
也包括“行”)有关。事实上,无论你是在学任何东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关注的仅是“知”,学科门类千差万别,枯燥的知识点、
公式、定理、原理多如牛毛,不胜其繁;但如果你关注的是“悟”,或者说感悟知识背后的规律,则所有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也是极大的,并且
其最终的规律没有多大的不同。这是“法其法”和“法其所以法”的辩证关系。
4、学什么有用?可以说学什么都有用,也可以说
学什么都没有用。关键还是要看你“悟”和“行”如何。仅就“知”这个层面来说,你所提到的技术、以及理论都应该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
,都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这么多东西会不会时间不够呢?我想还是与你是学“知”还是“悟”有关;还是与你是纯学“知”还是“知悟
行”相结合有关。如果我们能够边学习、边领悟、边实践,我们就会在相当快的周期内明白更多的东西。
5、人的仪态对于招聘真
的很重要吗?我个人认为:很重要!但它又不会是唯一的方面。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你有亲和的、吸引
人的仪态,就能最快地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2、人的仪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格”的外化。如果一个单位想招一个有综合能力、发展潜能的
人,他就一定会关注人格外化的那些方面(如果想招有技能特长的人则另当别论)。比如,很难想象一个在面对招聘者都不敢看着人说话的人
,会很好地与单位内部同事以及外部客户充分交流——当今世界,没有充分交流就会大大影响生产力,因此“交流能力”绝对是工作中最重要
的能力之一。
这里,还涉及到“人际关系能力”这一不同于“知识学习能力”的专门领域。人际关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这种能力更多地由“先天环境”养成,很难重塑。而“人际关系能力”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单位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招聘时大多数单位一
定会挑表现出较强人际关系能力的人。人的仪态、还有说话,就是人际关系能力最重要的体现,而且连想“装”都不可能。因此,人的仪态对
于招聘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光有仪态肯定也是不行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对于工作同样是很重要的。
“人际关系能力”也
是一个专门领域,而且更加复杂,这里不可能展开讨论。习得人际关系能力也同样要靠知悟行”。“知”——多看一些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的书
,如励志类、传记类、管理类。“悟”——结合自身实践去感悟。这一点要比“知”要重要得多,因为我们的习得对象是行为规律,只有自己
认可或感悟到的才可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行”--这一点对于人际关系能力来说是决定性的。因此,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老师交往
(包括主动表达自己),甚至是与社会上的人交往,把自己的感悟付诸实践,并获得新的感悟。
总之就这么几点:
1、在
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结合“悟”和“行”;
2、要尽量多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行”和“悟”感知社会,找到方向感;
3、形成独特的人格非常重要,这要通过“悟”和“行”来实现;
4、人际关系能力是与“知识学习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方
面,要充分重视。
如果你觉得合适或需要的话,也可将此信转给黎加厚教授,或在同学中讨论一下。由于本人阅历与思维能力有
限,因此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并欢迎继续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