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打破传统观点:孩子学习更勤奋
发布日期:2005-06-08 07:54:48  点击次数:1150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文汇报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使得很多年轻父母不得不将

更多时间与精力用在自身发展与事业上。那么,谁来照顾、教育孩子?当很多父母感到“力不从心”时,祖辈对家庭教育的介入,似乎成了一

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近期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让我们看到沪上“隔代教育”也“与时俱进”。

“六一”期间,记者从上海市妇

联获悉,上海市在园幼儿和中小学生的家庭中,以祖辈为主要教养人的比率并不高,未超过10%,但这类“隔代教育”也随着时代在发展。这一

结论源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的一份调查报告。

“年轻爷爷”任主角

上海市父母辈主要教养人的平均年龄为

34.51岁,祖辈主要教养人的平均年龄53.10岁。调查显示,沪上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不到60岁的占68.2%,超过65岁的仅7.2%

,且担当“主要教养人”角色的祖父母多于外祖父母。

颠覆一贯以来“年老体衰、言行迟缓”的偏见,沪上“隔代教育”的“主

角”主要由爷爷来充当,他们相对“年轻”且有思想,部分还在工作岗位上。

此外,相对于父母辈主要教养人,沪上祖辈主要教

养人的社会地位并不低。调查显示,祖辈主要教养人中“国家或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比率占了9.8%,而父母辈主要教养人中这一阶层的比率仅

为3.4%。

更关注孩子德育

“小时候考高分,长大就有出息”、“孩子为学习可以不做家务”、“为维护家长威严不

能自我批评”……调查中,绝大多数祖辈主要教养人赞同这些传统观点。但他们同时也肯定了“高考落榜,可先工作再进修”等做法,表现出

其教育观念中比较现代的一面。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祖辈主要教养人与学校联系的主动性不如父母辈教养人,但他们比父母辈教

养人更关注孩子的“德育”,而非仅仅“学习成绩”。祖辈主要教养人找学校联系“孩子学习问题”的占60.8%,比父母辈教养人低8.6个百分

点;但找学校联系“孩子思想品德问题”的占16.0%,比父母辈高出了5.9个百分点。

孩子更勤奋竞争力更强

调查对

两类家庭孩子的“身体发展”、“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发展总体”等12个“发展变量”逐一进行差异性比量,结果发现,最显著的

差别变量为“对待学习的勤奋程度”、“面对困难的态度”和“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可以说,“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学习更勤奋、不怕

困难,且竞争性强。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