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手织布艺 体味民间工艺
5月16日下午,我校很荣幸地请来了民间手工布艺大师——郑芬兰老师为我们进行手织布的讲座。整个讲座分为历史渊源、手织布类型、纺织工具等几大板块,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首先,郑老师讲的是手织布的历史渊源。说起历史自然话就长了,在郑老师的娓娓讲述中,我们仿佛进行了一次时空穿越。最早的纺织历史可追溯到女娲补天。从被称为“蚕神娘娘”的螺母养蚕,到战国时期“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从南北朝时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木兰从军前夕,到盛唐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孟郊怀母;直至宋元明清时的“衣被天下”……无不闪现着手织布的光芒。台下的听众也无不沉醉在滔滔的手织布历史长河之中,如痴如醉。
接下来的花型介绍更是趣味横生。郑老师展示了一张又一张精致的手织布照片,让我们猜那些精细的花纹有何寓意。这一“有奖竞猜”活动,吸引了无数同学踊跃参与,将讲座推向了高潮。在一双双高高举起的手、一次次积极有趣的发言中,大家领略到了古时老百姓们丰富的想象力。那一簇簇寓意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好日子永远没有尽头的美好祝愿的“开不败”;那一条条若彩虹又若丝带、寓意着生活长长久久顺顺利利的“长流水”;还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鱼尾纹,同心圆般的斗纹……原来这精致简约的手织布后面,还蕴含着古时劳动妇女对自己亲人的美好祝愿。
最后,郑老师还邀请了两位同学上台织布。别看只是一台织布机,学起来还真不简单,不然古人又怎会云“缕缕而成之、寸寸二织之”呢?
民间传统工艺——手织布,让我们的这个下午过得异常充实。我们从这一民间工艺中体会到的,不仅有手织布的简约美丽,更有淳朴的民风。虽然讲座结束了,但笔者相信,手织布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定能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
初二(1)班 贾诗杰
体验民俗与时尚的交融——记人文科技大讲堂之布艺讲座
5月16日下午,文澜中学初二全体同学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参加了由郑芬兰女士主讲的布艺讲座。在这次讲座中,郑老师介绍了织布的历史、成布的流程,还别出心裁地在整个讲座中贯穿了有奖竞猜游戏。使大家在这个昏昏欲睡的午后,重新点燃了活力与激情。
大家对纺织作坊早有耳闻,而这一次,郑老师特地把一台硕大的织布机搬到了台上,专门向大家展示织布的全过程。据说,一匹布的成型,需经过八九七十二道复杂的工艺,抽芯、弹棉、纺布、染色……一样都不能少。在传阅纯手工纺织布的过程中,同学们纷纷伸长了脖子,都想一睹这凝结着无数纺布工人汗水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展示给了大家莫大的触动,一位同学带着些许惭愧,说道:“我还以为一块棉布用机器织织几秒钟的事情,谁知道要那么麻烦,看来我以后真得要好好爱惜身上的衣服了。”
至于回答问题的奖品,可算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了。每一只布制笔袋都是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造型别致,而且,用郑老师的话说“好棉花纺成的布,越洗越软”。这样集传统文化与时尚理念于一身的“好东西”,怎能不受同学们的青睐呢?正是因此,大家都踊跃举手,回答郑老师提出的问题。从《三字经》中的孟母断织,到《木兰诗》里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都是台下小观众们抢着喊出来的。尤其是初二(1)班的同学最为活跃,差不多一半的礼物都“花落一班”, 让其他班的同学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在讲座的最后,郑老师还请了两位同学上台亲身体验织布的过程。伴随着织布机发出的唧唧声,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千年前男耕女织的和美画卷。随着社团文化艺术节的深入,这副美丽的画卷还将继续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
初二(1)班 陈佳今
郑芬兰女士讲座
师傅表演传统织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