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我们变成“孩奴”?(每日商报)
发布日期:2011-08-26 20:15:42  点击次数:2518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商报讯 (见习记者 张晨) “夏天活捉到咬你的蚊子应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抚养他,送他上学,给他买房子,帮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不然你还能怎么办呢?毕竟,他身上流着的是你的血啊!”早些年网上甚为流传的这个段子一针见血地勾勒出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独特的血脉亲情。
  8月以来,本报刊登了五篇《谁来给家长减负》系列报道,在本报“家长学堂”QQ群中与读者共同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参与。
  父母一生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由和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成为了孩奴,很多人觉得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也有人认为孩奴是部分家长过分在乎孩子的表现,是夸张的孩奴恐惧症,在他们看来,家长之所以为孩奴,就是因为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陪读成第二职业 是好是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少家长在宝宝的胚胎刚刚成形时,就开始为其规划人生:从孕期的胎教到婴儿期的早教,一直到小学的家教,初中的私立学校,重点高中的入学,甚至以后的留学……
  而可怕的是,几乎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童年规划都以学习、辅导、培训为主调。孩子每天奔波于这样那样的特长班,而家长不但耗财耗力还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孩子的教育督促。
  眼下几乎每个家有学子的家庭,都有一位家长在身兼二职。很多妈妈白天忙着上班,傍晚急着赶回家开始第二份工作——陪读。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签名;给孩子听写、预习、背诵课文;到了周末寒暑假再带孩子赴辅导班,来回接送,耗上大半天……有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学后,学会了怎么使用Excel、PPT等程序。
  不少网友认为:“学习内容太多、老师紧抓教学进度、小孩自觉性差都是家长无奈陪读的原因。现在有不少家长辞职在家陪小孩读书。如果小孩的学习任务能在学校完成,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存在了。”
  同时,一些家长还反映作业难度过大,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在做回家作业时发现了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只能向家长求助。而家长只能重新捧起课本,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

  【家庭教育重在平等沟通】

  文澜中学副校长:薛莹
  文澜中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住校的,家庭教育问题实际上都集中在双休日。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补偿心态,就觉得孩子在学校的五天肯定很辛苦,就想在双休日好好补偿孩子。这种心理状态和学校的教育是不相符的。像在文澜中学每周五,班主任都会给家长发一张联系单,特别是针对初一的学生,更需要这种反馈。这样的交流既可以告诉家长孩子的闪光点,也能就孩子最近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并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而至于到底家庭教育应该从严还是放养,我觉得并不是重点。现在我们老师最担心的是在校学习的五天被家里懒散的两天所抵消,变成“5+2=0”。家长在双休日包括平时的相处中不应该摆出家长的姿态,不妨以青春期的心理换个角度设身处地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年龄层想问题,多换位思考,别把目光只关注在孩子的成绩上。相比较成绩而言,孩子的心理成长更加重要。
  这里还要提醒家长一点,现在有很多家长嘴上说的教育理论和他们的实际行为不相符合,就如家长说红灯不可闯,却又难以管住自己那双与红灯抢时间的脚一样,其实孩子会对家长的不良行为做慢慢积累,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造就的。
  其实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是以平等地位与孩子沟通,不能太宠不能太严;第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示范,而不是一味说教。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