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 2005-04-06 王晟
中考竞争之激烈,早就与高考不相上下。重点高中一个名额数百位学生挤破头的现象,更非高考可比。为了能上重点高中,莘莘学子
埋头备考,过关斩将本已不易,偏偏今年又赶上高中入学高峰,难上加难!
高中进入生源高峰
近年来,南京的高
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因为要承受入学生源的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原有校舍越来越捉襟见肘。
据了解,南京市高中生源在2001年
仅为5万左右,到2005年迅速攀升至8万。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从2000年开始扩招,5年下来,原来稳定在800多的在校生人数,一下子增加
到现在的3100多人,足足涨了3倍!该校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已经扩招到了顶点,每年高中招生数量只能保持在40人,扩招生也只能多收八
九人而已,为了确保优质教育、改善学校教学环境,硬软件及时跟上成了学校的当务之急,所以几年来一直忙于搞基建。除了南外,其他一些
省重点高中的负责人也表示,受现有教学条件所限,今年招生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教育部门预测,南京生源高峰还将持续数年,要到2009年
以后才会逐步回落。
学校趁机多招择校生
日前有媒体称,南京19.5%的学生都是通过交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当然
主要还是重点高中。市有关部门曾规定重点高中“择校费”的标准:分数线下限20分内,上限为3万元。而知情人称,这两年考生很多,个别老
牌省重点中学名额特别抢手,实际价码也就水涨船高了。
曾有审计报告指出,在2003年南京捐资助学款和择校费收入达6500万之
巨,其中5所老牌省重点中学,扩招了304人,多收助学款和择校费432万。
对于择校费的分配,南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教育主管
部门收取30%弥补财政的不足,余下的70%归学校用于硬件建设。但是近几年很多省重点中学不仅进行本校的整体改造,还投入大量资金办分校
,甚至有些学校贷款规模已过亿元。负债规模之大,已威胁到学校的正常运转,只能通过向家长要钱补窟窿。学校普遍采取的方法是积极游说
上级部门,争取更高比例的扩招生名额,最多能达到35%。也有个别学校干脆自己设立了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比如,学校开运动会,要赞助
;举办文艺汇演,要赞助;“就是学校添个桌椅板凳,也得要赞助”。
家长对重点趋之若鹜
记者在南京外国语学
校大门外采访了一对母子。正在准备中考的儿子对择校费不以为然,说他相信自己就是在普通高中也能考上好大学。母亲怒斥:“瞎讲!”孩
子委屈得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小声说:“我就是不想让你们花冤枉钱!”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告诉记者:“上重点中学并不是说将来就一定
有出息,但对孩子来说,将来的发展机会肯定会更多点。” 和这位母亲一样,家长们清楚“重点”两个字意味着什么,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几
乎是两个世界。例如南京个别普通中学,经过几年的硬件改造,学校环境比不少重点中学都漂亮,可教学质量仍无起色,高考升学率依然是零
。学生打架、抽烟、喝酒,什么出格的事都干得出来。这样的学校是家长的噩梦,孩子进去了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但是交钱就
上重点就容易了吗?除了对孩子的分数仍有相当要求,家长的公关能力也很关键。每年中考过后,哪所省重点中学的校长不是被家长追星捧月
一般“围追堵截”。从以往的请客送礼,发展到现在请桑拿、请出国旅游。有权的使权,没权的托人,身份低了,动作慢了,钱不够多了,嘴
不够甜了,连交钱的队都排不上。考重点成了家长之间金钱和权利的竞争。
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情况往往估计不准,
毕竟不是所有进重点中学的学生都能像上面那个男孩一样懂事。南师附中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师感慨地说,十年前的择校生总自觉低人一
等,在学校里很低调,多数也知道发奋读书。现在择校生太多了,人人见怪不怪,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机会多难得,比玩、比穿、比早恋,连校
风都受影响。专家观点教育专家认为,上重点高中难,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就业难。南京师范大学丁家永老师直言,现在都说中考是人生第
一关,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高考和就业,毕竟从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机会要大得多。时下人才供求严重失衡,名牌大学的毕业
生自然是用人单位的首选。所以,孩子这一步没走好,后面的路很可能越来越艰难。另一方面,考上重点高中,将来上大学、工作都极有可能
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孩子来说,个人发展的机会也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