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雁怎么也想不到,因为让三年级的孩子们背诵一首《将进酒》,却引起了一场关于让孩子念什么古诗、以及怎么念的争论。
伪教改之争
李海雁是龙港一小三年级(6) 班的班主任。据她介绍,事情是不久前因一篇古诗《将进酒》引起的。当时,她要求班上学生利用周末两天时间背诵《将进酒》。一名学生家长翻出《将进酒》一看,全文两百来个字,还出现诸如“钟鼓馔玉”、“欢谑”等词。事后他致电媒体,称“让一个小学生把这么深奥的诗词硬生生啃下来,他们怎么消化?”
11月4日,当地媒体以《背〈将进酒〉是伪教改》为题报道了此事。李海雁的同事告诉记者,当她看了报道后,“掩面跑出了教室,在外面痛哭起来。”
许多家长鸣不平
媒体报道后,龙港一小许多家长为李老师鸣不平。一位学生家长说,他极力赞成自己的孩子学国学,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另一位家长说,诵读也是古文的一种学习方法。至于深奥的意思,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不少家长表示,仅仅背诵了一首诗,就被扣了一顶伪教改的帽子,对李老师并不公平。
据了解,龙港一小事后专门召开了一次家长会。绝大部分家长支持让孩子念古诗。
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在教学中常以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们背诵古诗,譬如让孩子之间打擂台,和老师打擂台等等。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能背100多首古诗,甚至还有个孩子成了苍南县的“古诗大王”。“教学大纲上只要求孩子背70首古诗,许多孩子不满足,所以我才会额外教一些古诗。”她说。
孩子们该念怎样的古诗
当地一些教育人士认为,“伪教改”之争也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该怎样学国学。
浙江古籍出版社综合
编辑部主任柳明晔说:“古诗词以前都是唱的,孩子背起来像唱儿歌一样。”她认为,若要让孩子喜欢背古诗,关键是要让孩子觉得形式生动活泼,比如可以在注释中多增加些故事,效果会更好。
温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认为,现在社会上兴起国学热,但学什么,怎么学,值得关注,“传统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像‘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学而优则仕’等,就不值得提倡,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都市快报驻温州记者李向阳 都市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