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大战蔓延 毕业班学生家长各显神通
发布日期:2005-03-07 08:50:45  点击次数:1401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新闻晨报

2005-03-04 李芹 邵文佳

  才是新学期第二周,一场家教大战已在毕业班蔓延开来。本市有关部门针对教师在外从事有偿家

教的状况,日前在出台的《上海市特级教师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做有偿家教无缘评“特教”。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名师辅导班的存在

,让一些家长发出了好家教难请的感慨。但家教需求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家长各显神通,大打感情牌、“熟人牌”,为孩子邀

得一些特级、高级老师出山。
  名师依然吃香

  “数学请高级教师,语文请特级教师,英语和物理老师也是名校的优秀教

师。”某校读高三的茅同学向记者这样介绍为他补课的“豪华阵容”。其哥哥去年在名师辅导下以高分考入沪上某著名高校,显然是活生生的

例子。在父母授意下,哥哥主动上门请恩师出山辅导其弟。

  付给这批“实力派”的费用不菲。记者大略算了一下:一堂课200元

,一个月800元,4门课一学期花费将高达1.2万元。

  高投入等于高回报?每人心中答案不一样。有些人认为名师门下弟子太多,

效果可能不是很好。有些人认为名师经验丰富,教学风格独特,效果多少比一般家教老师好。赵女士的儿子上高三,成绩一般,焦急的她一口

气给儿子找了语数外化4个家教,都是名师。不过上课的学生太多了,英语老师家里放了一大一小两张桌子,围坐着十多号人,老师不能同时照

顾大家的进度,儿子回来直说没意思。

  家长企求无憾

  如今,请家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茅同学告诉记者,他班

里同学几乎都有请家教的经历,连已经获得名校加分的优秀生也不能免俗,很多学生主动向家长表达了要请家教的意愿。每个层次的学生有自

己的不同目标,聘请的家教也不尽相同,但都想在这个关键学期得到名师的指点。

  “请家教不是灵丹妙药,这个我也知道。”赵

女士如此表示。不过她坦言,有时请家教不是冲着提高成绩本身而去,而是买一份安心和信心。眼看周围人都在请家教,不给孩子请心里过不

去。

  有门路请名师的家长各展其长,大多没门路的家长,则把眼光依然聚集在市面上的一些名师辅导班。正大光明地办班不行,

可有需求的人群构成了庞大的市场,于是一些辅导班的招生简章上便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本校特聘某校名师张老师教授英语”、“

本校特聘某校语文学科带头人教授语文”。一改往昔将特级老师名字摆在醒目位置的做法,简章上隐去了具体的校名和教师姓名。记者以学生

的身份打电话询问时,对方再三强调老师是名师,不出现其名字是为了保护老师。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委的相关规定

,各校都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禁止从事有偿家教的规定。不过某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排除一些教师因为情面难却而从事一些有偿

家教,考虑到教师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一般情况下亲朋好友仍会以钱款表达谢意。

  理想家教应“一对一”

  华东师

大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告诉记者,眼下家长多是“跟风”行为,真正需要请家教的孩子并不多,实在跟不上课的学生才需要补差补缺。

他认为。理想的家教应“一对一”地因材施教,而目前一些家教往往一对十甚至更多,内容也不能和学习衔接得当,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

没成效,反而会加重孩子负担,甚至引起孩子厌学。有些孩子还会产生“反正有家教,学校的课不听也没关系”的想法,从而放松在校的正常

学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陆老师鼓励学生和家长信任学校老师,学生要把精力放在课堂上,课后努力学习,这才有利于提高学

习能力。毕竟,知识的摄取要靠自己,光靠补是补不出来的。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