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成长中,什么最重要?性格(杭州日报)
发布日期:2008-03-19 19:21:55  点击次数:3935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来源:《杭州日报》第28版 时间:2008年3月19日


编者的话


给予的和剩下的


  什么是教育?


  有句话为此做了意味深长的诠释:“当你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那剩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烙在你身上永远也忘不了丢不掉的东西。我想,那就是积淀于我们性格、气质、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赖?快乐还是忧郁?积极还是消极?


  春天,又到了家长为孩子择校忙乱的季节。


  学校各有特色,将来给孩子“剩下的”东西也各有不同。所以,家长选择学校也就是选择将来“烙”在学生身上的忘不掉的那部分东西。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多少都带有校长价值取向的烙印,因为,一个对学校没有影响力的校长绝不是一个好校长,也办不成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的校长,他的个人魅力肯定远远超过他的职务权威。


  今天,我们采访的这三名热点学校的校长,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办学风格。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当年教育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是什么?他们又希望现在的教育给孩子将来“剩下的”是什么?


  希望我们现在教育给予的、将来给孩子剩下的,是那些能让他好好活着、做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的东西。


  文澜中学校长任继长


  我到黑龙江农村插队时,农民说“再怎么批也批不出粮食,再怎么学也学不出谷子。该种时种,该收时收,踏踏实实地干,地里才能出庄稼。”


  我运气好,碰到了许多名师


  在杭州的校长界,任继长肯定算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人们说他很“牛气”。



  集省功勋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于一身,他当然有牛的资格;他任学军中学校长,“学军”牛气冲天,创办文澜中学,“文澜”一举成名,他当然有牛的理由。


  但大家说他“牛”,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有牛的脾气、牛的干劲乃至牛的体力。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是任继长的口号。任继长的争强好胜,这是大家公认的。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老师,更这样要求学生。  



  我1963年进入杭大附中(学军中学的前身)读高中,当时任校团支部书记。我的数学老师何永培,上课口若悬河,精辟绝伦;历史老师林正秋,博古通今,才思如涌,后来他成为了南宋史学专家;化学老师陈士良,后来任“学军”校长;校长王蛟,后来任市教育局局长。当时的杭大附中有着一大批有影响有才华的老师,他们个个才华横溢,目标远大,自成一家。



  作为杭州大学的附属中学,学校拥有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那时,我在老师的影响下,博览古今中外的名著,如《莎士比亚全集》、《神曲》、《儒林外史》、《马克思传》、《九三年》等,背诵了大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我还是游泳冠军、足球队主力。



  杭大附中的校园文化对我影响很大,培养了我追求卓越的进取心、乐观开放的心态和强健的身魄。我知道干任何事都有“匠”与“师”的区别,当老师,我就要做名师而不是教书匠;当校长,就要办出一流的学校,而不碌碌无为。



  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所以,我们在学校里提出“厚德载物”“内铸气质,外塑形象”“慎独”。老师要做“教育家”,学生要做“谦谦君子,大家闺秀”,做德才兼备的人。


  实验做对了,但老师只给了我60分,说“操作不规范”。



  任继长,人称“拼命三郎”。60多岁的人,从早上6点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他依然身板笔挺,喉咙梆响。一有空他就喜欢在校园里一圈一圈地晃悠。一次晚自修,两名正在巡查的老师发现校长跟在后面,悄悄地说:“我们可要睁大眼睛,查得细一些。”可回头一看,校长还是从他们查过的班级里发现一个学生在听MP3,一个学生在看武打书。老师纳闷地说:“他的眼睛怎么就这么尖。”学生们在毕业留言写道“忘不了校长悄然无声的脚步,忘不了校长对事业的热忱和追求。”学生食堂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为保证学生吃到又热又鲜的菜,他规定下课前五分钟才可以开始炒蔬菜,往往到这时,他就盯在了厨房;至于听课,那是他最喜欢干的事。开学两周,他就听了20多节课。


  他就是靠他的这股牛劲,把学校这辆车拉得飞快。



  我是一个务实的人,从来不奢望“奇迹”,不相信“捷径”,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学习自信、生活自立、做事自主、行为自律”。这种务实精神是我到黑龙江农村插队时,从农民身上学到的。



  那时,上面不断有新口号出来,一会儿“农业学大寨”,一会儿“出工打红旗,休息学语录”,一会儿“批林批孔”。可是,农民说“再怎么批也批不出粮食,再怎么学也学不出谷子。”不管上面怎么变,农民还是遵守种粮规律,该种时种,该收时收,踏踏实实地干。



  办教育也是这样,理念口号再好,你还是必须遵守教育规律,踏踏实实地干,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从早做到晚,我不觉得累。学生在,我在,心里踏实;学生在,我不在,心里难受。


  校长的战场就是在学校,老师的战场就是在课堂。立德树人、培养习惯、提高质量、因材施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



  高中时,一次做实验,本应依次拿起的四根试管,我贪图方便,一次全拿在手里,实验做对了,老师只给了60分,说“操作不规范”。我渐渐学会了做学问就要严谨,踏实,一丝不苟。


  干什么事没人说?只要你干成功了,闲言碎语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任继长“牛气指数”最高的就是他敢想敢做敢为的性格。别人不敢说的话,他大大咧咧地喊出来;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漂漂亮亮地办成了。



  当年,他带领学军老师,励志创新,使学军焕然一新。在国家投资困难的情况下,他不等不靠,利用社会资源和名校资源,创办国有民办文澜中学,闯出了一条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短短几年,文澜中学已经成为热点民办初中的佼佼者。  


  有人说我“不听话”,我只是不喜欢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不断去探索新的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我读大学,回杭城,当老师、做校长,这全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带给我的。我牢记邓小平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相信,要成就一番事业,靠等上面的文件是肯定干不成的。一件事,我只要认准了,就会坚持不懈地去做,别人说什么我不在乎。干什么事没人说?只有你干成功了,闲言碎语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我对学生说,首先,你们德行要好;其次,你们要有宽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还有,你们要有一点异想天开的创新精神,要敢想敢干敢为。第一点,保证了你们不会干坏事;第二点保证了你们干事的能力;只有第三点,才能保证了你们能干大事,成大业。


  任继长非常喜欢一句话:人不能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他希望学生们把“文澜”视为心灵的故乡,在这里能找到心灵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力量。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