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不是一道考试题
发布日期:2005-01-13 07:59:48  点击次数:1849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千龙新闻网 2005-01-12 龚明俊

  河南省郑州市最近将“能否孝敬父母”列入高中录取依据,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地考生及家长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家长不明白孝敬父母的标准,学校认为有很好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还没有拿出最后的意见。
  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就能顺着它的思路谈一谈:“孝敬父母”能不能做一道中考题?这道没有上考卷的试题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往大处想,这样加强道德建设行吗?最后一问很关键,能帮助我们找到最后的结论。

  孝敬父母与中考挂钩,本意当然是很好的。但一旦与中考联系起来,就孝敬父母的功利色彩就出现了,我国古代有无孝之人不得为官之类的要求,孝敬功利化也不完全是坏事情,而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孝敬,邻居与同学会直言相告吗?离开这些背景方面的问题,这个很好的愿望就如无鱼之水、无本之木。

  连锁反应就出来了,首先 “孝敬”是怎么个标准?同学好友会不会结成团伙作弊?班主任会不会又多条受贿渠道?教育部门会不会又出现“关系生”“后门生”?不可操作性带来的系列家庭、教育和社会问题,由此而生。这就是难点与重点。要克服这些困难,有无相应的制度体制保证?几乎所有的答案者显得没有多少力量。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教育改革的亮点,结果被这系统问题给“黑”起来了。解铃还需系铃人,不要怪别人多心,而是出主意者的错误。因为道德不是可以标准化、数字化或者说量化的。软性教育需要软性指标,不可以将之“硬化”。其次,教育者要摆脱一个思想束缚:不要什么都用升学、分数来判断,尽量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多些道德建设的方法,让道德建设在日常开展,而不要轻易地搞什么总结式的评比,这会使本很健康的道德建设走上歪路。

  升学就是升学,道德就是道德,多种评价体系并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而不搞“九九归一(升学或加分)”式的考核评比。这既是对考试升学的误读,也是对首先建设的误读,当弃之而另想办法。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