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体育会不会成为学生的新负担?
发布日期:2007-01-05 07:22:11  点击次数:1321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2007-1-4 14:46:44 刘楚汉




  “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将不会受到重点大学的青睐。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将把中学阶

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或者几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整其重点高校招生的指标。(12月26日《

京华时报》)

  当前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有报道称,当前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

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学生体质还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政策,加强对体育

的要求,其积极意义自然不用多说。事实上,“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长期不变的教育方针,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音体美

”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只能处于“副科”地位,无奈而又现实。

  那么,教育部门把体育与升学挂钩,加强体育在升学中的“重量”

,就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实现“德智体”均衡发展了吗?这大概只是理想状态。升学竞争的激烈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最可能的结果是,广大

学生在业已日益加重的学业重负之外,却又不得不再背负起来自体育会考的压力。强调素质教育,不就曾让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时间变成了各类

唱歌、画画、手工课吗?强调能力培养,不就曾让校内校外各类兴趣班、培训班十分红火吗?

  即便不去讨论新要求会不会令考生

的负担更重、体质更降,即便新要求的确实现了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又如何呢?或许,大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改

善了、提高了,但是这种门槛的设置,无疑会让一些学生因此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提高学生的体质,关键还是要真正做好

素质教育,把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毕竟,加强体育工作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增加锻炼,增强体质,而不是为了考试。以“考试”来实现

对体育的重视,难免落入“本末倒置”的嫌疑和尴尬之中。


  原载《潇湘晨报》转自人民网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