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人走关系走” 1977名教师告别原学校进入新学校———
今年暑假过后,沈阳城区
的250多所中小学的师资已通过换岗完成了一次全新整合。截至8月20日,沈阳的1977名中小学教师告别了原学校,到新学校报到。其中1873人
为“人走关系走”的实质性交流,占到总数的95%。如此大动作的教师交流在沈阳还是首次。
交流规模大表现在按照沈阳市教育
局的要求,今年新学期开学前,中小学教师交流人数要达到沈阳市编办核定的专任教师编制数额的15%以上,教师交流面覆盖到区域内所有学校
,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的交流教师达到50%以上。交流动作大体现在与以往教师一年期的临时交流不同,此次教师交流的最大特点是“人走关
系走”,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业界称为“大交流”。
沈阳市推出如此举措,目的是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抑制因校际
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导致的“择校热”,使在薄弱校就读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新闻事实
薄弱学校———“
大交流”改变了学生就学模式
8月8日,对沈阳市第96中学的校长张志宏、书记孔祥佳以及即将在这里就学的学生们来说是个大喜
的日子。7位来自区内名校的优秀老师,按照全市教师“大交流”的新举措,先后来到校内报到。随后几天,前来报到的名校老师达到了12名。
而与往年的教师“交流”不同的是,今年前来“交流”的这些教师都是带着“人事关系”来的。也就是说,他们都要按照规定,在这个学校呆
够6年,才可以离开学校,另谋他就。因此,这些老师的到来也给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96中去年中学部学生只招了两
个班
地处沈阳市城乡接合部的沈阳市第96中学,是目前大东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大东区比较偏远的一所薄弱学校,
被列为沈阳市综合试点改革学校。前身是陶瓷厂子弟学校,1998年归属于大东区教育局。以往由于地处相对偏远,设施条件较差,吸引不住优
秀老师,学生人数也日渐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去年中学部的学生只招到了两个班,还不到当地入学年龄人数的一半。
张志宏这
位去年通过竞聘上岗来到沈阳市第96中学的校长,心中满是办好学校的热情,对师资力量在教学中的作用看得也很清楚,他说:“一个学校办
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资源是第一位的。学生‘择校’,实际‘择’的是老师。以往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不就是教育资源不足吗?教育资源不足
让本学校许多老师的孩子都往外送。”他举例说:“学校小学部的班主任杨丽的孩子小学时就一直是在外面上的。学校附近也有很多孩子每天
要早早起床,乘一个多小时车去外区上课,而眼前有现成的学校却不上,家长们见面就谈论怎么到其他学校去,怎么去租车,每次想到这些,
心里很不是滋味。”
■物理学科带头人今年来到96中
“沈阳市实行的教师大交流,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一下来
了这么多优秀教师。像来自93中的李丽,就是大东区物理学科带头人。”张志宏兴奋地说。他指着学校南边9月初即将竣工的8000多平方米的新
教学楼表示:“今年学校是双喜临门,软、硬件条件同时改善,这让我们看到了薄弱校的希望。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啊!”
■今年学校中学部生源比去年多
而在96中学工作20多年的孔祥佳书记,这两天心情也越来越好,因为随着新老师的到来和新教学
楼的即将竣工,前来打听“新老师来报到了吗、新教学楼何时竣工?”和要求送孩子入学的家长也骤然增加。据了解,按现在家长热情的势头
,今年学校仅中学部的生源就会比去年多一倍多,达到200多人。原陶瓷厂职工王占胜的孩子,初一时就一直在其他学校上课,每天要少睡一个
半小时。由于教学条件已经改变,他决定今年暑假后,孩子的初二就在96中上了。
与任何改革相同的是,此次沈阳市的教师“大
交流”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阵痛。
■实验学校参加“大交流”的骨干教师达32人
作为沈阳市名校之一的沈阳市实
验学校,这次参加“大交流”的骨干教师达32人。校长徐强心疼地表示:“那些大都是骨干呀!尤其是中学部走的19个教师,正好是中学部成
立6年来培养成熟的教师,他们一走等于把中学部的教师队伍抽空了。受影响最大的是初二、初三年级,而新交流来的老师显然还不能顶替他们
。不同学校的老师之间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教学理念上的差距是明显的。”
徐强同时也充分肯定,教师的“大交流”对
学生就近获得优秀教育资源确实大有好处。据他介绍,过去相对较弱的沈阳48中,就因为有了他们学校这次“交流”去的5名骨干教师,今年当
地就近入学的学生一个没丢。
■区内龙头学校交流教师达到12人
与沈阳市实验学校有着类似情况的是大东区的大
东二校。作为区内的龙头学校,这次被送往别校交流的教师也达到12人。而且走的同样是骨干教师。虽然又有12个其他学校的教师被“交流”
来,但要使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工作作风与自己学校合拍也还有个过程。
一见大东二校的校长王丽雪,就会让人感到是个事业
心很强、很有亲和力的人,她嗓子有些沙哑地说:“对教师‘大交流’做法我完全赞同,从宏观上讲,它能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义务
教育均衡化是个工程,其核心就是人,人的均衡一是学生,二是老师。从学生看,学生按户口所在地入学,不许择校,是自然人的存在。从老
师方面讲,教师大交流是老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这对于成长期老师以及成熟期老师都很必要。处于成长期的老师,通过交流来到了一个
新的环境,有了新的教育对象,他就会有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在新环境中形成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风格。而处于
成熟期的老师,教学很有经验,工作年限长,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教师职业的倦怠感,通过交流,换了新环境,老师的职业倦怠感没有了,新的
环境的压力将成为动力,新的动力将使他内在的潜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大交流”改变了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
但王丽雪也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为了教师交流的事,我也没少失眠。有对离校老师的不舍,也有对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的焦
虑。分别与要‘交流’的老师谈两个小时的话,谈得嗓子都哑了。‘大交流’改变了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因
此,有的老师也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有的要走的老师就找到我说:‘我也不想涨工资,不想有什么大的发展,就想跟着你干。’可我还紧着
给人家做工作,摆‘走’的好处,劝人家离开,好像往外‘赶’人家,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说,既然教师流动是大势所趋,是
于教师、学生的未来都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就要从教育大局出发,积极支持这项工作。这次“大交流”后,为继续保证我们学校原有的教学质
量、原有的教学工作状态,我们今后更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完善制度,通过制度和文化来改变人、塑造人,让新“交流”的老师尽早成为我们
学校的优秀教师。++ 官方说法沈阳市教育局:
前期改革和政策铺垫让交流水到渠成
让教师、校长流动起来,推进
教育均衡化发展。对此,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说:“人们对教育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
好学校少,好老师少。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校长、教师交流制,让教师流动起来,好学校的老师也到其他学校教书。”
■“大交流”操作时间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据沈阳市教育局人事处的郑卫处长介绍,此次沈阳市教师“大交流”操作时间之
所以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关键是此前沈阳市通过三轮薄弱学校的改造,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同时推出了一系列
相关措施,为参加“流动”的老师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带来了实惠。
早在1996年,沈阳市就着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进行
了两轮薄弱学校改造工作。2003年6月,沈阳市教育局作出了对薄弱学校进行第三轮改造的决定,在市内五区选出22所薄弱学校,确定为城区改
革试点学校。凭借大投入,如今22所薄弱学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22所学校通过校长竞聘、教师聘任制,整合了教师资源,提高了师资队伍质
量。
■5个中心区被确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为有效抑制“择校热”,沈阳市今年将35所民办公助中小学全
部恢复公办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再允许择校。通过对薄弱校的综合改革,学校硬件差异已基本解决;电脑派位,民办公助恢复公办
性质,实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以此解决生源不均衡的问题。而根据以往学生择校主要是择师的问题,这次又推行了全市教师的“大交流
”,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师资的均衡,以保证每一名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为此,沈阳今年将5个中心区确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划分“大学区”,在“大学区”内实行教育资源共享,使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在公办学校有学上。
同
时沈阳市教育局今年规定,新学期开学前,中小学教师交流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额的15%以上,涉及近2000人;教师交流覆盖城区内的
所有学校,每所学校起始年级(小学一年级和初一)配备的交流教师要过半,确保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及骨干教师数量方面基本
均衡。虽然此次交流,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人走关系走”,但针对从名校交流到薄弱校教师能否接受的问题,沈阳市教育局规定区域教师的结
构工资实行标准化,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和待遇基本相同。另外,从2007年起,沈阳市所有学校都要
按比例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凡晋升上一级专业职称的教师必须具备异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选特级教师以及市级以上先进教师,必须
具有异校交流经历;其他层级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交流经历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经过3至6年沈阳力争实现城
区中小学教师资源基本均衡
按照沈阳市教育改革的总体计划,经过3至6年的师资流动,沈阳市将力争实现城区中小学教师资源基
本均衡配置。在沈阳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中规定,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要遵循“政
策引导、区县(市)统筹、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将推进交流与核岗定员相结合、调整充实与培训提高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
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改革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教师交流
的比例为:从2006年起到2008年,以区县(市)为单位计算,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实际交流50%以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实际交流30%以上。
改革实验区交流幅度要大,每学年校长要交流25%以上,教师要交流15%以上。
郑处长说,这次师资交流发挥了政府作为推进教育
均衡化主体的作用,既是促进教育公平,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也是为了推进教师职业化进程。以前教师称呼自己是“某某中的”、“某某学
校的”,实现“人走关系走”后,教师真正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教师由单位人变为事实上的职业教育人,有利于整个教师队
伍水平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
教育部:
这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有益尝
试本报讯 教育部新闻发
言人王旭明认为,沈阳市的此次中小学教师大换岗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由于该项政策今年刚刚推出,对其做
出评价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实施的具体效果还要看各方反应和在实践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如果该政策被实践证明确实能实现当地政府“促进
基础教育均衡化,抑制因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择校热’,使在薄弱校就读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初衷,还可以考虑进一
步推广。
王旭明对记者表示,新的《义务教育法》今年9月1日就要开始实施了,各个地方需要结合地方实际贯彻《义务教育法》
,沈阳市的此次改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是地方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
教师说法接受新的挑战适应各种学习对象主动
要求离开大东二校到东盛小学交流的高级教师邢文岩说:“在大东二校工作的15年让我尝到了教学的快乐与辛苦,有了这些经历,到新的环境
中工作,接受新的挑战,给自己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自己适应各种环境,适应各种学习的对象,这对于自己是个学习的过程。”
大东二校的另一位年轻老师安允表示:“刚开始听到今年教师交流要带着关系走,不能回到原来单位,思想上有波动,舍不得走。但后来一
想,这是件好事,交流是大趋势,也就接受了,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家长反应孩子能就近
接受好的教育教师大交流
,让薄弱校的学生家长最为高兴了。沈阳市教师大交流的举措出台后,沈阳市第96中学附近的家长都表示了高兴之情。“今年我的孩子就在这
儿上初中了,现在好老师来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不用花择校费了。”作为家长的杨丽高兴地说。正在学校门口观
看学校教学大楼施工进展情况的杨大娘对记者说,她家就住在学校附近,外孙杨航在这所学校念书。“原先想孩子小学毕业了也把他送到好的
学校去,但现在不想走了,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有信心了。”新闻内存亚洲一些国家
早已实行教师交流据沈阳市教育局人事处的郑
卫处长介绍,类似沈阳式的这种教师交流在与我们教育方式有可比性的亚洲一些国家中早已开始实行。其中,韩国和日本都很典型。在韩国,
政府政策规定,中、小校学长要5年一流动(交流),教师要6年一流动(交流)。日本政府的政策规定是,中、小学校长、教师都是5年一流动
(交流)。他们两国教师的流动都通过一个近似于人才交流市场的机构来完成,政府负责定期提供职位需求信息,参与流动的教师在“人才交
流市场”中通过竞聘上岗,而不由政府指定分派。而且教师流动的范围也不局限于一区、一市。因此,教师的职业也更具有职业化、流动性和
竞争性,而少有终身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