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图书年度 报告:中小学新课标教材3大关键词
发布日期:2005-01-05 07:56:16  点击次数:1991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中华读书报 2005-01-04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叶子

  教材门槛日益提高
  根据教

育部颁发的《2004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和《2004年秋季 2005

年春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用书目录》,通过审查的小学教材为96种,初中

为80种,高中为59种,有66家出版社作为审定通过的教材出版单位参与了新课程

教材的出版工作。还有更多的出版社准备立项和立项获准后的送审工作。但无论

是已经通过审查的教材出版社,还是正在努力进入的出版社,都感受到了教材进

入的门槛越来越高。按照国家要实现教材多样化而不是教材多本化的目标,在各

个学科已经有多套教材通过、编写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如何编写出高质量、有特

色的教材,进而通过立项和审查,难度是越来越大。特别是2004年由于课程标准

修订,教材立项工作暂停,立项何时恢复,有什么变化,不仅让诸多出版社思量

,也使出版社感受到了进入教材的巨大难度。

  通过审查仅仅是教材

工作的第一步,接踵而来的配套产品建设、专业资源支持、培训与回访等任务使

许多不习惯做教材的出版社感受到了人才、能力和制度方面的压力。而选用之低

更让为数不少的教材出版社感受到了空前的市场压力。同时,由于竞争加剧等各

种原因带来的实验区包括专业服务在内的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更使出版社

难以理解、接受和满足。也许正因为此,感觉自身不适合做教材或对教材市场前

景不乐观的出版社主动或被迫退出教材市场已初见端倪。有业内人士预测,教材

的并购、重组指日可待。

  教材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尽

管国家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规划是2005年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但今年已

经有为数不少的省份全面进入。尽管从理论上讲教材市场的空间是长期存在的,

但不少出版社是抱着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的心态开始教材市场的竞争的,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特别是今年刚刚取得审查通过

资质的一些出版社,如果没有特别的优势,又没有地方市场作为“保障”,教材

的选用数量是零似乎并不奇怪。为此,如何守住已有市场和如何开拓新的市场成

了每个教材出版社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这样的局势下,教材卖方市

场的特征日益突出。“选用权”在赋予地方选择教材权利的同时,也包含了太多

不应有的含义。尽管在国家层面有教材选用的相关政策,但在实际选用过程中,

由于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所暴露的各种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给各个出版社的

挑战和市场压力更是空前的。2004年,说教材市场竞争如何残酷都不为过。



  教材发展呼唤整体改革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市

场比例,教材的发展对整个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因为此,这次

的课程教材改革对整个出版部门(当然,也包括教育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与以往的统编教材有本质差异,为此,如何在遵循

教材发展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合理科学的教材编写和出版资质制度,引

进科学的教材出版招标投标模式,确立科学公开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传统的教

材租型惯例,引入竞争,引入市场机制,真正做到在确保专业资质同时的市场公

平竞争,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004年,包括北

师大出版社等在内的教材原创出版社与一些地方出版租型单位之间关于租型与直

供的抗争,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强烈反应,其意义已经

远远超过停租,更具有打破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体制的重要价值。尽管国家在2001

年就发布了《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并明确提出了2002

年在个别省份试点,2003年在各省试点,2004年全国推行的时间表,但由于各方

面原因,包括体制与机制的原因,这个时间表远远没有得到落实。而今年北师大

出版社等社的停租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期垄断格局下教材出版发行模

式不适应现有教材多样化发展要求、不适应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种种弊端,呼唤

在教材多样化政策下国家出版发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当前,出版发行招标和免

费教材供应等办法和制度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我们相信,200

4年后的明天,出版业的整体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教材将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