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语文报》教师版2013年12月5日第23期
唤醒文言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以《塞翁失马》为例谈文言文教学追求
杭州文澜中学 沈 华
最近笔者在不同场合听了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塞翁失马》的公开课,感触良多,心有戚戚焉。当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几位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导入新课——简介作品——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分析课文——教师总结——布置作业,几位教师教学内容的定位又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分析寓言总结寓意,联系生活畅谈感受。
姑且不论这几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单从授课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追求来看,也多存有疑义之处。文言文教学陷入唯“言”独尊和唯“文”独尊的两个极端的尴尬境地,如此教学是“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言教’+‘文教’,把‘文’与‘言’的关系简单化。这就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模式化,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学得很乏味”。与此同时,几位教师拘泥于《塞翁失马》寓言故事本身,概括寓言的寓意成了教学内容最终的价值取向,因而教学内容雷同无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无法被有效激发,课后我曾询问几位听课的学生,课前他们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不是教学重难点,教师不能把学生“已知”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而弃“惶惑无知”的内容于不顾。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构建的,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关照当下生活,融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智慧,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创设出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课堂,而绝不能沦为教材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文言文教学何以焕发出生命力?这取决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追求。我们的教师要有这样的一种姿态:让学生能够在文言之中徜徉,整体感受,细细品味,真正与语言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当下的生活和自己的生命对话,而不是在教师的钳制下,肢解文言,迈着与教师同样的步伐,咀嚼教师反复咀嚼过的内容。具体言之,我以为文言文教学要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教学追求。
言文并举。当下文言文教学,有诸多病灶,如过分追求文意,过度强调文言,文霸权和言霸权的存在,使文言文的教学走向极端,因为言文不可偏废,文言相融。我想在读言的时候,让孩子们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明白每一个文言字词背后都是一个无底洞,记住叶圣陶“字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的告诫。如在《塞翁失马》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由“吊”字出发,对其进行溯源性解读,唤醒语言的生命活力,进而踏入深奥的文化殿堂。“吊”字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塞翁只是丢失了马匹,为什么众人都来安慰他?推究文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众人“吊”塞翁的原委在于文本的“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这一句,“近塞”、“马无故亡”、“入胡”等语言表明了靠近长城一带的塞翁无缘无故丢失了作为重要生活资料和保障的马,并且马亡而不可复得。我们还可以通过解读塞翁面对众人“吊”和“贺”的反应——“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感受出塞翁面对生活中的祸福时那种平静、淡然的态度。所失时,泰然处之,处变不惊;所得时,不张扬,不忘乎所以。
古为今用。学习文言古诗文的目的是什么?我想除了积累语言,培养文言语感,感悟文言意味,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外,更要把它融化在当下,关照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生命,从而让学生体验其中审美的情趣,积极的意义,赋予其当下鲜活的意义。语文大家张志公说:“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因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因此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文言文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在当下,任何文言文只有接当下之气,关照人的生活、性灵、精神,才能滋润人日益干涸的心灵,给人的灵魂培植一方丰腴的沃土,才能更显现出经典文言文的魅力。《塞翁失马》的教学,如果只在寓言寓意的有限天地里漫步,那么便发现不了文言所构建的“世外桃源”,抑或错失走进《塞翁失马》瑰丽而神秘世界的机会。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在喧嚣和浮躁充溢周身的今天,在教育的功利性主义蔓延的今天,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们读解《塞翁失马》的道家哲学意义,让他们明白面对生活的得失时,要有这样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得意淡然、失意怡然,这才是生活智慧之道。
浅文深教。文意浅显的文本该如何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阅读教学并不是对文本解读得越深刻越有效果,最终还要由学情做主。阅读教学只有深度解读文本而采取契合学生阅读期待视野的适度教学,才能走得更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孩子们耳熟能详,寓言的寓意也不难接受,但是浅显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深意是很难被他们察觉的。我们的课堂要关注的不是孩子已知,而是惶惑未知的内容。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跑马场,教材永远只是一块帮助学生思维起跳的跳板。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借助跳板的力量,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撒下人文精神的种子。《塞翁失马》除了让孩子明白寓意是什么,更要让孩子们懂得怎么面对生活的得失,怎么才算是生活的大智慧。
常文新教。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我们太熟悉不过,所有的教师几乎都在走同样的教学之路,所有的学生也几乎都在接受相似的教学内容,就如《塞翁失马》,孩子们最终收获的是几个文言词汇和祸福得失互相转化的理论教条。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盲从,顺应,同化,丢失了自己的声音,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我们的孩子也在日复一日接受这样认知和教育中丧失了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但是在不同课堂里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维品质是不同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熟悉的文言文,我们的教学要翻出新意,此处的“新”绝非指涉教学手段和流程,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物”,其它一切皆为“器”。就《塞翁失马》而言,教学内容的“出新”,大体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虑:其一,人们为什么要“吊”塞翁,其背后的原因很丰富;其二,交代塞翁生活的“近塞”也富有意味,如果说“善术”是文眼,那么“近塞”是眼中之眼。只有讲清楚“近塞”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塞翁的善术不是一般的迷信之“术”,而是有其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的,边塞的生活环境给了塞翁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阅历,这些是他巧于判断和善于预测的基础,同时塞翁与他人的不同还在于他能在生活经验之上形成对福祸辩证关系的认识,拥有独特的长远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破除塞翁迷信权威的形象,才能重塑塞翁的形象和审视寓言的意义。以上两点是众人忽视而又是非讲不可的内容,这也是要让学生有所发现,深知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