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原载《语文报》2011年4月刊
《塞翁失马》的积极意义何在?
杭州文澜中学 沈 华
近日,拜读了徐长林老师《<塞翁失马>中的消极思想》(《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2B)一文,感触颇多之余,疑惑亦便生起。文中徐长林老师就《塞翁失马》中宣扬的消极思想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认为在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作者把他们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基于此,徐长林老师心怀戚戚地指出此寓言“有与我们民族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不和谐的因素”,教师教学时尤其要谨而慎之,切莫“给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造成混乱”。
徐长林老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怀和对文本的自我发现,令人叹服。然而就此论断《塞翁失马》的消极意义,以及不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未免有失偏颇,笔者不敢苟同。
徐长林老师一文讨论的焦点和核心在于寓言结尾处的内容:“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在胡人大举入侵且近塞之人拼死抵抗的背景下,这对父子以年岁高和跛之故,保全了性命。如果孤立地看文本,相比丁壮者的无畏和崇高的牺牲精神而言,父子多少显出卑微和苟活的姿态,故而读者很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的泥淖,对父子大加笔伐,指斥文本背离主流价值取向,有碍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诚如是,岂不“误人子弟”?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和“意义空白”点,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读者群,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但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前提,是基于文本意义之上的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塞翁失马》以“父子相保”的命运结局,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胡人的侵犯,丁壮者奋起而战,“死者十九”,塞翁之子以跛之故“独存”,也是事实。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全面而客观地辨析这些事实本后的意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文学形象的描绘作为一个整体,其意义当然要大于由形式与内容统一所构成的形象的内涵,这就是文学上所说的“形象大于思想”的普遍美学现象。当全面关照“塞翁失马”这一寓言始末时,我们不难发现塞翁面对生活的变故抑或命运的无常,他的态度与众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言语淡定得令人不可思议。面对“马无故而入胡”的不幸遭遇,“人皆吊之”,大家都来安慰他以表同情之心,而塞翁却以平静的态度回以“此何遽不为福乎”。面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的意外之喜,“人皆贺之”,大家都来祝贺他以表高兴之意,而塞翁却语出惊人地回以“此何遽不为祸乎”。面对其子骑马“堕而折其髀”的悲惨遭遇,“人皆吊之”,大家又都来劝慰他,而塞翁却乐观地回以“此何遽不为福乎”。后来“父子相保”的结局,证明了塞翁先前的预见并非妄言。寓言中塞翁的形象,就在故事发展中人们前后的“皆吊之”“皆贺之”和塞翁的不同态度中得以丰富饱满。塞翁犹如一个高明的预言家,一个能预知未来的先哲,一个神化了的人。塞翁的不寻常在于其能在多变的命运中达观处之,悠闲从容,获得内心的宁静。如果割裂文本的整体性,仅以“父子相保”去评判塞翁父子,我们自然可以有一万个理由去质疑他们的自私、卑琐、苟且偷生……
我们不能苛求任何文本都能担负起“教化的崇高使命”。《塞翁失马》究其本质仅是一则寓言,而《木兰诗》作为南北朝时期流传甚广的一首北方民歌,其两者在教学上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庄子》有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以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诚如徐长林老师所言,《塞翁失马》只是“为了诠释一个道理而演绎的故事”。寓言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寓言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假借外物的感知,体悟假托的故事中所寄托的寓意。因此对于寓言的教学,我们要客观评价寓言故事的内容,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原则,挖掘寓言的价值和意义。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请相信我们学生的阅读鉴赏的思辨能力。缘于此,如教学寓言《愚公移山》时,尽管愚公移山的行为有着某种盲目而不自量力,但我们不会就此轻易定论《愚公移山》的消极思想不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从《愚公移山》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那么,《塞翁失马》的教学价值何在呢?《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思想宗旨倾向于道家,《塞翁失马》表现了道家思想的一个侧面:“福祸同门”。道家的不信幸运和命运的思想,对中国人好悠闲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道家的重要思想是戒过度,不能过分悲与喜,一个人能不受祸福的扰动,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就《塞翁失马》的这种福祸相依相随的道家学说,林语堂曾在《为什么不去过悠闲的生活呢》中说:“这种哲学,使人能够忍受一些折磨而不烦恼,他相信祸福是相连的,正如古钱币有正反一样。这种哲学能使人得到宁静,不喜忙劳,淡于名利。”
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在喧嚣和浮躁充溢周身的今天,在教育的功利性主义蔓延的今天,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们读解《塞翁失马》的道家哲学意义,让他们明白,“有识之士在成功时是不以为自己成功的,在失败时也以为自己失败。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才把外表的成功和失败当做绝对真实的事情”。这也不是很有积极的意义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