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内导航 | 在线教育 | 人物春秋 | 阅读广角 | 教育新锐 | 文史知识 | 思想驿站 | 美文赏析 | 资源交流 | 菁菁校园 | 教师写作 | 试卷园地
   首页 > 在线教育 > 语文学习 >
唐张旭诗两首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04/01 点击:4234 评论:0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675~750),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常醉后大叫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被尊为“草圣”。唐文宗时,皇帝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旭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
 
  湖南桃源有桃花源洞,洞北有桃花溪,据说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这首诗即描写桃花溪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个渔夫沿溪而行,忽见一片桃花林,穿过桃林,在溪流的尽头,出现一个山洞,进入山洞,豁然开朗,里面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社会,那里的人民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渔夫离开以后,第二次循原路再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张旭的这首诗描写桃花溪,即有意渲染出一种烟雾迷蒙、隐隐约约的环境氛围,形成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和气氛沟通起来。远远望去,一座小桥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如同飞架空中,首先就给人一种虚幻的感受。而面前的溪流似乎和当年陶渊明描写的一样,仍然是桃花夹岸,花瓣终日在水中流淌,进一步将现实的情景与桃花源的意象原型构合起来,倍增神秘氛围。在此情形之下,诗人于石矶西畔向渔人打听,再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自问作结,结果如何,已不须明言,给人留有无穷韵味。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描写山间景色,构思甚为新颖奇特。自己独居山中,有客来访,自然给人以很大慰藉,由于云雾浮动,天气转阴,客人怕阴雨路阻而欲告辞,主人于是为留客而作此诗。诗中既句句留客,又句句写景,通过山间独特的景色而留客,更通过巧妙的留客方式而写景,因此,从性质上说,这虽是一首友人之间的交往之作,却不啻一首杰出的山水写景诗。
 
  在初春的阳光照耀下,山间回峦起伏,岚光浮翠,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奇崖峭石,花草竹木,争奇斗艳,诗人以一个“弄”字,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并成为以后山水写景诗的惯用范式,如宋代被称为“张三影”的著名词人张先,其《天仙子》词中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就显然是由张旭此句脱化而来。如此生趣盎然的景色,自然也透露着诗人沈浸其中的愉悦之情,这也就为后面的留客作了充分的铺垫。紧接写出“轻阴”,既见山间气候变化之迅疾,又直接牵出来访同游的友人。这位山外来客显然对山中气候特点不甚了解,所以一见轻阴便欲告辞下山。诗人正是由此劝客留客,他告诉友人,这山间即使晴空万里,那岚光浮翠和缭绕的雾气同样也使人衣裳沾湿,而这却才真正是山中的绝佳景致呢!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波荡曲折,甚为动人,先是由“春晖”到“轻阴”,形成变幻和转折,然后以“纵使”二字,虚宕一笔,诗意也随之退后一步,再着一“亦”字,形成一层新的转折回旋,耐人寻味。

赏析二: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赵其钧的评价)

 



 

杭州文澜中学语文教研组
联系电话:0571-8195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