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遇贤友后遇明君,故而能成就功业。其人品虽不足道,但比之无德又无才的掌权者来,他还是要好得多。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军事谋略,帮助齐桓公做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春秋乱世,他实行“尊王攘夷”的战略,很好地保卫了华夏文明,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这个缘故,他更是饱受赞誉,甚至孔子都称赞他有“九合诸侯”之力。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仲的品行和私德也有很多受人诟病之处,包括孔子在内的很多人都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战国时期的孟子甚至对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管仲到底是哪些行为失当,引来了如此之多的非议呢? 一 管仲获得发迹的机会,和他的好友鲍叔牙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二人的友谊,史称“管鲍之交”。很显然,鲍叔牙不是那种只重品行、唯德是举的人。相反,他所看重的是人的才干,正所谓唯才是举,不问英雄所出何处。 管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家境并不是很好,所以在谋生的道路上曾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磨难。早些年,他一度试着做一些小本生意,但每每都以失败而告终,渐至穷困潦倒。好在鲍叔牙并不嫌弃管仲,还主动地和管仲合伙做起生意,力图帮助他解困。但没想到的是,到了年底分取红利之时,管仲却是偷偷地多拿多占。这件事情还是没能瞒过鲍叔牙,但当鲍叔牙知道此事后,没有丝毫的责怪或者埋怨,只是一笑置之。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参军作战,遇到战事危险之时,管仲总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对于管仲的这些贪生怕死行为,鲍叔牙也给予了很大的理解,认为管仲是牵挂家中老母才做出这些对不起哥们的举动。管仲曾多次进入仕途,但又多次被黜,甚至因为一次进谏未果,触动龙颜大怒,连家庭也受到了连累。但好友鲍叔牙并不由此就认为管仲是个无能之辈,只是把他的这些失败归之于时运不济。好友鲍叔牙的这些宽容之举,令管仲非常感动。他说鲍叔牙正是自己一生的知己,知道自己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甚至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段故事见载于《史记·管晏列传》。我们从中固然可以看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尤其是鲍叔牙的豁达为人和宽容大度,同时也可以想见管仲的行事风格和为人处世之道:他会与朋友争一些蝇头小利,而且,如果考察管仲后半生的经历,他的这个毛病可说是至死也没改掉。在战场上,他总是贪生怕死,逃跑在先,冲锋在后。鲍叔牙以管仲家中有老母牵挂,对其予以宽恕,其实也可说是宽恕得不在地方。原因很简单:是人都有母亲。把生的机会留给自己,就等于是把危险留给了别的兄弟。对于自己的这些行为,管仲解释说,他本是个“不修小节”之人,而他之所以“不修边幅”,是因为要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似乎是有意地将问题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这些做法实在是有些为人所不齿,更不是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二 如果说管仲不会与朋友相处尚且是件小事,那么接下来他的变节之举,在强调忠君的古代社会,似乎是更难被宽恕的行为。 管仲和鲍叔牙后来先后做成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公元前697年,齐国政坛由暴戾的齐襄公执政。这齐襄公本是公子纠和小白的哥哥,但是齐襄公对自己的弟兄们却不能相容,生怕他们会来抢自己的一杯羹,做弟弟的便只得各自逃命而去。公子纠和管仲跑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则逃到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终于为自己的残暴付出了代价。在一次政变中,他被族弟公孙无知设计杀死。此后,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却又在不久之后被大夫雍林所杀死。齐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时候,有人偷偷地通知正在莒国避难的公子小白,希望他赶紧回国继承王位。鲁国也几乎同时得到这个消息,于是立即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率兵把守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拦阻小白。当小白经过时,管仲引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机智的小白立即倒地装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以为小白已经死掉,因此改变了原定行军速度,不慌不忙地往齐国进发。没想到小白在鲍叔牙的护送下,日夜兼程,抢先一步赶回国内,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做成了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后,立即发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军。鲁军大败。齐桓公乘胜追击,并且逼迫鲁国杀掉管仲和公子纠。鲁国迫于压力,只得将管仲和公子纠囚禁。就在这时,鲍叔牙向齐桓公极力举荐管仲,请求起用管仲。齐桓公在老师鲍叔牙的力荐之下,最终捐弃一箭之仇,起用管仲为相。管仲由此开始辅佐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的霸业。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的友情,也可以想见齐桓公的大度,与此同时也进一步领略了“不修边幅”的管仲的行事风格。应该说,管仲辅佐公子纠的整个过程是完全失败的,小白能够顺利回国即位,也和管仲的射术不精直接相关。尤其是,当他受鲍叔牙举荐,得到齐桓公的谅解之后,管仲没有坚守“为君死节”的传统道德,而是大胆突破了传统的礼义观念的束缚,甘受囚车之辱,自此改事齐桓公。当时与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的还有一个叫召忽的大臣,他就有着与管仲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当他和管仲一起被押回齐国境内之后,就立即自杀殉节。有着如此强烈对比,管仲“不修边幅”的举动,更是受到很多人的非议,甚至有人骂他是“不忠不信不礼不义”之徒。因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视的正是这些礼义和忠信之道。管仲恰恰舍弃了这些,当然要遭到众多的责难和非议。 三 管仲虽是由罪臣而成为齐相,倒是没辜负齐桓公的厚望,也没辜负鲍叔牙的举荐之力。受到重用之后,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治国才能,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使得齐国的经济稳步迈向繁荣,国力也逐渐强盛起来,最终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但是,这个时期的管仲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缺。他开始公开地向齐桓公要名要利要权。齐桓公果然不愧为雄霸之主,深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帝王之术,一一满足了管仲的要求,先是使得管仲的地位高于齐国两名重臣——高氏和国氏,进而再立管仲为仲父。这之后,管仲的地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管仲不断地向齐桓公要权要地位尚且可以理解,可以认为是治国之需,但要钱要利就很难理解了。 齐桓公为了满足管仲对于物质利益的欲望,曾授予管仲数量庞大的采邑。然而,管仲仍说自己“贫不能使富”、“贱不能临贵”,齐桓公只好继续对管仲进行封赏,“赐之以齐国之市租”,将齐国一年的市租都赏赐给了管仲。本来管仲索要财物是打着治理齐国的旗号,但是这之后,齐国的经济仍然没有长足发展,齐桓公觉得有些灰心,管仲则是继续索求尊位,这才被立为“仲父”。这种颇具亲情色彩的称谓,被后来的很多政治家所借用,管仲其实是始作俑者。 有不少人对管仲的这些行为给予了宽容的态度,说“管仲非贪,以便治也”。可是春秋时期的另外一位大贤孔子却不这么认为。我们应该看到,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非常实事求是。他一方面赞扬管仲的才能和功业,表扬他对保卫华夏文明所做出的贡献,认为没有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中原就会和野蛮人一样“披发左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对管仲的私德和品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严厉地批评管仲器量小、不节俭和不知礼。孔子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又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以说,孔子对管仲的这些批评是非常尖锐的。其中尤以对僭越礼制的批评更为强烈,因为孔子是那样忠诚地维护礼乐文明。通过一个措辞强硬的反问句式,孔子对管仲“不知礼”的愤怒之情已经溢于言表。 孔子批评管仲有所谓“三归”,到底何谓“三归”,倒是引起了后人无穷的争议,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说管仲娶了多位年轻女子为妻,因为“归”在古代有出嫁的意思,比如《周易·归妹》就是讨论婚嫁;一种说法是说管仲获得三处藏着大量布帛的府库,因为“归”有府库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管仲获得了大量的市租和采邑,因为“归”可作市租解。总之,不管“三归”作何种解释,管仲由“三归”而招致了孔子等人的严重不满,进而身被“不够节俭”的批评,是可以肯定的。
来源:文史天地 2011年10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